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规划 > 旅游规划设计

论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原则

论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原则

 我们常说旅游和旅游规划要以人为本,但对于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人们却不太清楚。本文试对此做出简要分析。

 
  旅游规划人本主义原则的内涵
 
  旅游规划以人为本,是指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原则。即在旅游和旅游规划中,人就是人,人要成其为人,要使人成为人。
 
 
  旅游是一种奢侈性的活动,是人在生存性需要满足后的活动。奢侈性活动比生存性活动更具有人性。通常人们所说的“这才是人玩的”就是指这个意思。反过来说,娱乐、游戏、旅游等更具有纯粹的人性或属人性。旅游规划就是为人提供具有人性化的旅游环境和活动,尊重人性,促进人性的发展。
 
  人本主义原则要求人作为人,使人有人性。人性从广义上来说是人的属性。旅游以人为本就是要有利于人和人类的成长,由不完善的个人和人类走向较完善的个人和人类。从理论上讲,人至少有五种基本的属性:生物性、意识性、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
 
  人的生物性,即人的生理属性。这主要是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结构产生的本能行为。现实意义上,这不是一个纯粹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任何一个现实中的个体和任何一个阶段的人类都具有那个时期和阶段的地域、文化、经济、政治的印记。
 
  意识性,即人是有思想、有意义、有心理、有感情的动物。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以意识的内存动机为主题,这是人区别于动物,成其为人的显性指标,也是人的属性,但实际上,人的生物性对人的心理、认识有极大的影响。
 
  实践性,即人能主动改变世界,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与动物本能地适应世界相区别。人类强大的改造力使人类膨胀,伤及自身,出现环境问题。
 
  社会性,人因群而成社,因互动而相会,故有社会。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方面。群居团体有边界,就有人群的差异,互相沟通交往就有个体差异,从而形成了人的各种社会属性,如地位、阶级、分工、职业等。于是又产生了社会管理。马克思认为这是人的根本属性即人的本质。德国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社会的本体。旅游主要是因为社会的差异而引起的人在不同的群体中的流动。如果只有一个社会,则没有旅游兴起的必要。从自身的社会中抽身出来,放下一切功利因素,才有纯粹的旅游产生。这是纯旅游,我们一般研究的是泛旅游,是包括了旅游交通、住宿等的非纯粹旅游的旅游。
 
  历史性,人因代代相传绵延而成文明。如果放弃历史,人类一切从头开始,则无异于其他动物。人文景观在物理意义上,对人没什么功利意义,在历史时间中,人文获得了弥足珍贵的意义。这是人的属性。没有战争,民族难以融合,没有前人的代代艰辛,就没有我们心中的回响。现代人常怀着优越感去打量古人,民俗旅游则代表了这个历史的打量。
 
  旅游规划人员人本主义素养
 
  在这个意义上,旅游规划人员要具有人本主义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