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规划 > 农村旅游规划

2011-2015年常熟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草案)

2011-2015年常熟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草案)
1.基本现状
1.1成效
经过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市农业正由传统农业迅速向现代农业过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市形成了优质稻米、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和林果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东部无公害蔬菜种植区、南部特种水产养殖区、西北部及虞山苗木林果区、中西部优质水稻种植区的农业区域布局,东南部畜禽养殖区,全市种植水稻近35万亩,蔬菜11万亩,水产养殖18.8万亩,果茶及草皮种植面积近3万亩,年出栏生猪26.8万头、禽250万羽;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32个、绿色食品126个、有机食品22个,农业龙头企业44家,年出口创汇5500多万美元;农业的功能得到不断拓展,由生产、生活向生态休闲观光延伸,全市生态观光旅游点发展到11个;拥有农机总动力31万千瓦,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达83.9%,基本实现水稻、小麦种植机械化,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
1.2不足
虽然我市农业在不断向前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和不足:一是农田基础设施老化、落后现象较严重;二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还不高,传统自给自足的比重还较大;三是农业机械化除粮食生产之外,其他领域缺失还很多;四是务农农民年龄老化,镇、村农技力量明显不足,青黄不接;五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品牌较多,但单个企业或品牌的销售量大多不太大。
2.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2.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发展农业、致富农民、繁荣农村为宗旨,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抓手,努力做大特色农业、做强品牌农业、做优生态旅游农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业与城市发展高度融合,成为城市功能开发和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2发展目标:把“现代、高效、生态”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充分利用我市丰富、良好的自然资源等优势条件,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农业生态环境和城乡市民的生活质量,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持续提高。到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现代农业初具格局,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2.2.1粮食
2.2.1.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水稻面积基本稳定在30万亩左右。小麦面积稳定在22万亩,其中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超过20万亩。
2.2.1.2  区域分布
依据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及各地现有水稻种植面积等现状,形成以支塘、古里为主的东部10万亩粮油生产区;以尚湖、虞山镇、辛庄为主的西部10万亩稻麦生产区;以及以海虞为主的北部优质粮油区。
2.2.1.3工作重点
稳步推进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1000户。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
加大高产创建力度,单产有新的突破。力争稻麦单产平均每年增2%,稻麦亩产相加达1000公斤。
2.2.2水产
2.2.2.1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18万亩,其中精养鱼池10万亩,特种水产养殖面积8万亩,渔业生产总值超15亿元。
2.2.2.2区域分布
沙家浜区域在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要压缩水稻种植面积,扩大水产养殖面积,形成水产养殖专业镇。
尚湖镇在巩固提高四大家鱼养殖的基础上,推进南湖塘大水面养殖的精品养殖,昆承湖特种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提高水产品品质。
以尚湖为主体,建成万亩绿色水产养殖基地。
支塘、古里等镇重点发展特种鱼类养殖
2.2.2.3工作重点
完成标准化鱼池改造2万亩。
建成沙家浜万亩标准化养殖示范区。
建设水产苗种基地,加强种苗检测。
发展休闲渔业。
2.2.3蔬菜
2.2.3.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蔬菜面积稳定在10万亩、40万亩次,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超过80%;喷滴灌面积达4万亩,设施大棚及防虫网面积达4万亩。
2.2.3.2 区域布局
以董浜为主的都市蔬菜基地、以梅李海明园艺场为核心的超市蔬菜基地和以碧溪为核心的出口蔬菜基地,以王庄为主的西瓜基地。
2.2.3.3工作重点
加强蔬菜基地建设,建设好梅李、董浜、碧溪三大基地,改善农田基础设施。
加快设施建设,每年新增喷滴灌5000亩,钢架大棚、防虫网5000亩。
加大蔬菜产销一体化步伐,拓展直销,配送等方式。
建设2个工厂化育苗中心。
2.2.4果品
2.2.4.1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形成以鲜食葡萄、进口日韩梨、水蜜桃为主,辅以柑橘、枇杷、杨梅、板栗等果品果树产业结构布局,果树生产发展至4万亩,总产值达3亿元,其中葡萄2万亩,桃0.4万亩,梨0.4万亩,柑橘0.2万亩;草莓、甜柿、无花果、果桑等特色鲜食水果0.5万亩;杨梅、板栗地方传统特色果品0.5万亩。
2.2.4.2区域分布
虞山尚湖休闲观光林果产业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果业,在发展葡萄、桃、梨、柑橘等主栽林果的基础上,适度的恢复、引进、发展杨梅、枇杷、樱桃、石榴等特色鲜食小水果。
碧溪、支塘高效优质林果产业区:在支塘镇经济开发区内西侧,在任窑路两侧建设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在碧溪建设优质水蜜桃基地。
昭文路-海虞-梅李一带:建成高效果品观光区。
虞山镇大义、谢桥管理区重点发展砂梨等。
董浜:以旗杆村为中心,发挥传统优势,压缩蔬菜,整合资源,集中连片发展葡萄等果品生产。
2.2.4.3工作重点
建设新品种引繁、示范基地。
发展设施栽培,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
突破储存、保鲜技术,延长上市时间。
拓展市场空间,立足常熟,面向上海、长三角市场。
2.2.5绿化
2.2.5.1发展目标
2011-2015年农村绿化每年建设总量不少于1000公顷。到2015年,争取建成农村区域绿化总面积15550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达17.6%以上。
    2.2.5.2区域分布
农村道路绿色:镇村公路两边的绿化要与镇村公路建设同步配套,农村道路两侧的绿化、护岸林的种植至少需2行以上。
保留村庄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绿化:对于保留村庄(老村),因地制宜地种植一些观赏树种或经济果林,绿化覆盖率要达到25%。对于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从规划上预留绿化空间,在种植树木的品种上多做文章,多营造新农村的乡村风光,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5%。
农村河道绿化:疏浚一条,绿化一条。镇级河道两侧种植各4米(2排)以上林带;村级河道两侧种植平均2米(1排)以上林带。
2.2.5.3工作重点
科学合理规划建设保留村庄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绿化。
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农村道路绿化,防止出现修一条路、伐一片林、栽一批树的现象。
科学合理建设农村河道绿化。
2.2.6畜牧业
2.2.6.1发展目标
到2015年,出栏生猪25万头,羊1.5万头,家禽300万羽,奶牛存栏6000头,稳定本市30%的自给率。
2.2.6.2区域布局
加快形成支塘、古里等镇的生猪养殖区,支塘等镇家禽养殖区,海虞、碧溪等镇的奶牛养殖区。
2.2.6.3工作重点
抓好良种繁育与建设,新建“二花脸猪”保种场。
抓好生猪规模化、标准化自繁自养场,力争达到50个企业。
抓好禽类的生态养殖。
完善重大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村级防疫信息员队伍。
2.2.7农机
2.2.7.1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以上,其中:机耕100%;水稻机种90%;机植保100%;机烘干达30%;秸秆机械化还田80%;油菜机械化收获达40%。高效设施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50%。
2.2.7.2工作重点
优化稻麦油生产装备结构,巩固提升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
围绕产业重点,加快示范推广,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装备。
大力培育“四有”农机合作组织,提升农机专业化服务水平。
3.发展重点
3.1建设好现代农业园区
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贯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务求实效”的方针,做到合理布局、突出优势、讲求特色。一是重点规划建设“尚湖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园区内耕地4万亩,林地湖泊3.5万亩,园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优质稻米产业化区、生态渔业区、湿地保护区、生态观光区,园区将集约各种农业资源,发展现代农业;集中各业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展示推广;集成各类优势相配套,创新机制体制;集训农技人员及新型农民,提高素质水平。二是继续规划建设好沙家浜水产标准化养殖区,梅李、董浜、碧溪、支塘设施蔬菜园艺示范区,辛庄、古里综合示范区。三是着手规划建设其他园区。
3.2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
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前提和基础,到2015年,全市水稻规模经营面积超过20万亩(争取2011年完成),加快规模猪场、牛场、鸡场的改扩建工程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到时新增规模养殖场50家;加快规模化果园建设,到时规模化果园达10个(500亩以上);提高水产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3.3推进农业作业机械化
加快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推进农机装备升级。重点为:更新联合收割机200台;更新大中拖300台;更新插秧机200台;推广谷物干燥机60台;推广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机械500台套;示范推广设施农业装备1000台套;发展“四有”农机专业合作社50个。
3.4推进种养技术科学化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手段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创新能力,重点推广植物育种、畜禽保种、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土壤改良生物技术、动物疫病综合治理技术等,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走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及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技能和经营水平。
3.5推进农业环境生态化
大力推行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工程,建成50个养殖标准化生产企业,“十二五”期间所有规模养殖场实现粪尿处理与沼气建设相配套,畜牧业要与农村能源和种植业协调发展;推进农村绿化工程,结合新农村改造,合理利用公共地、闲置地、道路、河道的村庄绿化内容,营造经济林建设,并与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相结合;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推进测土配方的化肥减施工程和推广高效低毒农药的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进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工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做好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保护利用,使常熟天蓝、水清、气爽。
3.6推进产品营销品牌化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各类农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搞好无公害生产基地及农业“三品”申报认证,在巩固提高现有品牌的同时继续抓好农产品质量建设,扩大品牌认证领域,到2015年,全市农业“三品”认证产品总数达300个,认证产品总量占全市农产品总量的60%以上。
3.7推进产加销一体化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使加工业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独具特色、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优势。提高水产品初(深)加工能力,到2015年,水产品加工量达2万吨;提高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比重,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量的35%;提高渔业的出口创汇能力,创汇100万美元;提高大闸蟹市场占有率,整合大闸蟹交易市场,到2015年,建成一个年销大闸蟹2800吨、销售额2亿元的专业市场;提高水产仓储能力,到2015年,冷库贮量超5000吨。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流通市场的政策、法制环境,健全市场秩序。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场信息网络和服务机制,使之与国内外市场接轨。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要求,重点抓好农产品批发中心市场和粮食、饲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花卉等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在上海、南京、苏州等周边城市建立农产品营销中心,拓宽我市农产品流通领域,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4.主要措施
4.1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二是推动土地经营体制创新,引导和鼓励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采用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把分散的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有偿、合理、有序地向农业专业户、农业民营企业流转,实行规模经营。
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发育壮大,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动我市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到2015年,发展3-5家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扩规增量、升级换代,迅速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重点在粮食、水果、蔬菜、禽畜、水产、经济林、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以农户为主体,以基地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实行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工相结合,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创立一批品牌,形成品牌优势,促进农业向效益型、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重点抓好生产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对农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着重在土地使用、信贷融资、税费征收、法律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4.2健全农技推广和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
重点在种子培育(良种繁育)、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农机耕作(作业)、农产品收购(购销)等方面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企业化管理,推行专业化经营,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形成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分工合理的经营机制。
按照《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结合常熟农业实际和现代农业发展任务,切实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配强市级、配全镇村级,彻底改变镇级农技队伍,10年不进专业人员,农技队伍年龄严重老化,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加强村级抓农业人员的集训,提高指导农业、服务农业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农业服务中心的设施建设,提高装备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工作需要。
4.3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投融资体制。
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投入为支撑,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方式。凡属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项目,要以国家财政投资为主,鼓励和引导集体、个人参与投入;凡属合乎国家农村产业政策的竞争性项目,以经营者投入为主,财政、信贷扶持为辅;凡属一般的经营性项目应由经营者作为投资主体。二是建立投资激励机制。运用价格、税率、信贷利率、收费、奖励等激励机制,鼓励农民、个人、企业经营者、外商、引资开发农业项目。三是健全投资责任和风险约束机制。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使经营者自担风险、依法经营,真正成为投融资主体。四是建立投资中介机构,健全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融资、引资机制,强化对中介机构的法律、法规约束。五是引进市场机制,改革金融信贷投资体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金融部门与农业项目经营者共同投资、共同发展、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银行农业相结合的资金融通新机制。六是建立资本市场体系,增强市场融资能力。建立健全常熟市农村合作基金组织、农村发展投资基金等非金融性资本市场,通过居民参股、推荐农业企业上市、投资基金商投资、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促使国内外资本市场资金投向农业企业或农业项目。同时,运用法律法规手段加强对融资资金运用的监督管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确保资本市场有序地正常地运转。
 4.4加强农业法制意识,确保现代农业顺利发展。
加大法制培训教育和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一是开展对基层管理人员执法业务知识及职业道德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二是结合执法工作实际,对农药种子(种苗)经营者、兽药经营者、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经营者等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以切实提高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农业法制意识,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农资市场经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三是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检查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确保农民利益;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及农产品质量的检测监管,确保消费者利益。四是推进行政公开,阳光办事,做到办事公平公正。
4.5切实加强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设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专门机构,切实做好本级的发展规划和组织实施方案,落实责任,认真研究和解决现代农业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现代农业规划落到实处,抓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