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规划 > 乡村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现状和问题有哪些?

旅游产品现状和问题有哪些?

 1、旅游产品设计过于单一且雷同模仿和抄袭盛行

  目前旅行社向游客提供的旅游产品,主要是“团体、包价、观光、标准等”旅游产品,散客旅游产品比例很小,包价旅游产品以全包价为主,灵活包价和单项服务的比例很小,消费档次上以标准等为主,豪华等和经济等比例很小,旅游以观光为主,其他形式的旅游所占比例很少,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旅游者希望通过参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活动来体现自己的个性。而目前我国旅行社在产品开发中,跟风盛行,盲目模仿。导致我国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中,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少,大多表现为无差别、无特色,众多旅行社经营千篇一律的产品,降低了旅游者出游的积极性,对旅行社的经营带来了严重制约性。我国旅游产品现阶段还处在初级开发水平,无论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还是度假旅游产品、商务旅游产品及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水平都较低。旅游产品本应突出游客的体验性、娱乐性、知识性和享受性,但这几方面在我国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充分得到体现,旅游产品科技含量低,容易被抄袭。当某家旅行社设计出很受市场欢迎的旅游产品后,这时会有大量的旅行社采用“跟风”的方式,模仿、抄袭这些好的产品,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极大的挫伤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产品的积极性。而跟风的旅行社由于生产成本低,往往用低价格来吸引旅游者,从而加剧了市场的混乱与竞争。
  2、旅游产品设计层次低及产品缺乏特色
  首先,我国的观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处于初级开发水平,高质量的观光旅游产品应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和享受性,这几方面在我国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充分得到体现。其次,度假旅游产品、商务旅游产品等其他旅游产品开发的水平也同样存在着差距。再次,旅行社旅游产品科技含量低,容易被抄袭。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当今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旅游者希望通过参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活动来体现自己的个性。目前我国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中,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很少,大多表现为无差别、无特色,众多旅行社经营千篇一律的产品,加剧了市场竞争,尤其是恶性价格竞争。
  3、市场调研环节薄弱
  市场调研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与西方发达旅行社对比,中国旅行社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往往不进行或不注重进行市场调查,而是靠主观判断或者跟风,一些设计者认为“只要产品好,不怕没有卖点”,这种一厢情愿的产品设计思路,会冒很大的风险。
  4、开发组织缺乏严格管理
  新产品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精心组织、严格控制,才能提高成功率。我国目前旅行社在开发设计新产品时,表现得很随意,既没有专业的部门来负责,也缺少专业的研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不能通力合作,这样很难高效开发,导致开发成本上升,延误开发时机。从旅行社行业来看,以零成本甚至负成本核算接待成本从而形成市场销售价格的比较竞争优势是非常危险的,是不可持续的。这不仅让企业承担巨大的风险同时也造成那些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低成本消耗,极大的浪费资源。当然,作为旅游企业,旅行社企业,特别是目的地接待旅行社企业对目前走出产品价格战泥潭的渴望十分强烈,更有甚者进行着履败履战的尝试。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奇怪现象,组团社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十分努力的在寻求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变革,但同时又在矜持的拒绝着地接社对于新产品研发成果的提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地接社为了摆脱自身利润空间被组团社和竞争对手双重挤压“拧干毛巾”的窘境,开始下意识的承担起了地接社旁无责贷的“本职工作”——研发产品,将“过好日子”的希望寄托在颇有创新的新产品上,然而,当地接社跑到客源市场将苦心研发的新产品展示出来时,组团社委婉的拒绝了。此时组团社斟酌的是推广一个新品上市所蕴藏的巨大风险,与其斥资推广新品,还不如销售成熟线路,即使没有什么突破,至少没有太大风险。因此,由于地接社对终端市场的无能为力和与之对应的掌控终端市场的组团社对目的地产品研发的冷眼旁观,我们将这种阻碍旅游新产品发展的现象总结为“(地接社)有心无力,(组团社)有力无心”。一个新产品在市场上市阶段非常需要一批精诚合作的代理商来协助推广,代理商的合作是新产品上市成功的保障也是降低运营成本及风险的有效手段。开发组织缺乏严格管理,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5、旅游产品同质化严峻
  我们从各个城市的平面媒体旅游广告中不难看出时下中国旅游行业旅游产品同质化的严峻程度。例如北京平面媒体中比比皆是的“海南豪华双飞五日游xxxx元”,这样的产品广告已经持续了近8年之久,文字表述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其间的阿拉伯数字(价格)却从4000变成今日的1580,甚至仍在下滑。诸如此类产品的超长生命周期不得不让人赞叹,但价格竞争之白热化也不得不让人心寒。马克思“商品价格趋等于零”的论点并不能成为我们以产品质量为代价搏杀于价格大战的借口。价格战是一个企业不可避免的竞争手段,但价格战是需要战略指引的,如海尔以强大售后服务体系为支持的价格战,格兰仕以生产规模效应为基础的价格站,企业的价格竞争策略绝不能以产品的“偷梁换柱”“偷工减料”压低品质为代价,如此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最终必然是“自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