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规划 > 农村旅游规划

学校与地方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探索

学校与地方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探索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加强与地方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开展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科技指导等一系列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海林市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院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学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关键词:农业科技合作;经济发展;教育资源
学校与地方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目的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高校只有带着高新技术成果与地方合作,才能调动起地方的积极性,合作才能持久、深入。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整合全省农业科研院校的力量,探索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模式。近几年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始终以科教兴农为己任,以培养人才和提高科技贡献率为根本,以项目为载体,依靠地方部门和农业技术部门的支持,把合作的生产基地作为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基地、科技开发基地、农民培训基地、学生实习基地,推进“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向纵深发展。因此,学校与地方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可以有效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海林市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科教兴国、科技兴农战略。职业技术院校创建了各类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员。然而,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业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能力较差等问题仍是制约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海林市农村生产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制约海林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农村从业人员文化层次较低海林市2004年人口普查结果为:农村人口15万,农村劳动力8.43万,其中初中以下文化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9%,大学以上学历为零。
农村科技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黑龙江省共有9517个行政村,行政村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基本为零,人才匮乏已严重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笔者对海林市长汀、三道、二道等乡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海林市农村科技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每个村的农业科技工作主要由村长或村支书负责,具有农业职业资格的人员基本为零。各行政村的农业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工作主要由市、乡(镇)二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完成。由于市、乡二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人员少、服务面大、工作繁重,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服务只限于村干部和种植专业户,而大多数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许多农业科技成果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更不要说转化为经济效益。
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应农村教育是提高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而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仅仅局限于追求升学,校长、教师的注意力都放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脱节。极少数学生能够升学,但有的升学后就不回家乡了;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学生回到家乡又不能务农,因为他们缺乏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准备和农业技能。教育与经济脱钩,农村教育没有很好地为当地培养适用人才,学生家长看不到孩子受教育能得到什么利益,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求知欲望以及家长支持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校与地方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中充分利用院校教育资源
办好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我院凭借科技和人才优势,依托海林市政府,共投资76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450平方米的“专家大院服务中心”,内设电教培训室、标本分析室、图书阅览室、专家咨询室、专家休息室、农业信息中心、土壤化验中心,配备了电脑和多媒体、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学院安排了16位专家教授担任坐班专家,为农民解决一系列生产技术难题。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三年来,学院非常重视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示范工作,形成以学院骨干教师与海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农业专家团队。团队始终活跃在农村第一线,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与农民生活在一起,努力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农民技术培训、农民增产增收实用技术咨询服务、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工作,深受农民的欢迎。学校与地方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水田、旱田、食用菌、蔬菜、北药等6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区,重点推广了绿色水稻标准化栽培、稻田养鸭、水稻大中棚育苗和两段式育苗、大豆45厘米窄行密植、纳米863、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深松耕作、珍稀食用菌等20余项新技术。农业技术服务造就了一支技术过硬、勇于创新、活跃在“三农”服务第一线的优秀技术团队和“能讲会做、情系黑土、精技助农”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该团队已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利用学院现有的先进科技资源,结合海林市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示范熟化技术,方便农民学习参观,发挥“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的作用。科技示范园区建成后,达到了以下目标:第一,通过一批农业技术的集成,建成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的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和产业化基地,并成为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样板;第二,通过产学研结合,建成农业科技成果研制、孵化和展示的重要基地;第三,通过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将园区建成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无公害绿色食品展示基地和学院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全真的实践教学环境,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发挥教育资源在农民技术培训中的积极作用学院定期组织师生参与“三下乡”活动,送科技到田间地头,现场解决农业技术难题;鼓励教师编写农业实用科普书籍,利用“三下乡”、农民节、科技咨询等活动无偿发放给农民;同时,学院还建立了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网站,开发网络课程,实施实用农业科技远程培训。
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促进专业建设及课程体系改革学院与地方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有效地融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学院不断探索构,建了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特色鲜明的、与农业生产过程和生产任务相适应的“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双季循环”课程组织形式以及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双季循环”课程组织形式是以农业生产任务为载体,按照作物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季节性要求设计“教学历”,完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全面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在同类专业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