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规划 > 农村旅游规划

关于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的若干思考

关于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的若干思考

 农业科技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和孵化器,是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的平台。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走过了萌芽发展等几个阶段,经历了效益评价考验、土地清理考验、转型考验等关口,经历了从认识多样到认识逐步趋同的过程〔1〕,现已成为我国新阶段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试验平台和展示窗口。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特色和不同功能的园区体系〔2〕。

        目前,我国有科技部认定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6个,县级以上农业科技园2000多个〔3〕。园区的类型,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多种多样〔4,5〕,但从园区建设的合作方式来分类,主要有两大类:单独建设和合作共建。单独建设的园区主要指国家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主体单独投资兴建;合作共建的园区主要指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主体两者或两者以上相互合作、共同建设的农业科技园区。
本文所要探讨的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区主要指的是农业科研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合作共建的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地方政府提供的试验基地为载体,使其成为科研机构研发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进行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的平台,形成科学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广的有机结合,使农业高新技术得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通过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主导产业的提升。下面将主要从该类型园区的合作机制、面临的发展机遇与环境、在科技兴农中的独特作用等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  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的合作机制分析
        1.1 合作双方优势分析
        农业科研机构尤其是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国家农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通过多年的发展和持续积累,一般拥有庞大的人才资源、雄厚的技术储备、及时准确的农业科技信息、广泛的国际交流等各方面的优势,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我国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截止到2007年底,全院共有职工7141人,其中科技人员4805人,高级职称人员182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2068人,两院院士11人;建院50年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近5000项,获奖成果2359项,取得了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杂交油菜、禽流感、口蹄疫等一大批科研成果;主办有70种农业科技期刊、杂志、报纸,建有全国性农业网站6个,拥有亚洲最大的农业图书馆,藏书210万册;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及20多个国际组织和有关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科技合作。
        与科研机构相比而言,地方政府往往拥有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优越的气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优势,农村中的大量劳动力等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地方政府的各种强农惠农等政策优势。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所在地河北廊坊广阳区地处于京、津、翼金三角地带,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气候条件适宜,降雨适中,地下水资源丰富,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高、矿质养分含量丰富,有利于农业试验示范工作的开展;广阳区面积390平方公里,农业人口近6万,在农业发展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了“树、牛、菜、花”四大主导产业,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创建文明生态村行动、万庄生态新城的建设等。
        1.2 双方合作动力分析
        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的模式是一种双赢模式,对合作双方都是有利的。对农业科研机构而言,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价值不断上升,以及科研单位自身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科研任务和项目不断增多、对试验基地的需求量也随之大量增加,使得本来就位于城市中重要地理位置的大多数农业科研机构缺乏足够的试验示范基地,而且其试验、示范用地的成本也越来越高,甚至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此如何拓展发展空间,获得充足的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农业科研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应用就成为农业科研机构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着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而要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政府部门希望寻找到能够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提升主导产业上水平的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通过分析双方的优势,和农业科研单位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便成为了双方的共同需求和合作动力。  院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好处是,农业科研机构能够获得所需的科研试验用地,拓展发展空间;能够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在试验基地进行中试熟化、组装集成、示范展示;同时也能够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在园区所在地进行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科技兴农的目的。而地方政府将会优先获得农业科研机构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园区的示范展示、培训咨询、技术指导等手段获得最新的致富信息、先进实用技术、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也可通过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培育、提升、壮大当地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有重要作用。因此这种合作模式的动力就是能够满足双方的需求,是一种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模式,同时这种合作也为我国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的有效结合探索出了新的途径。
        2  院地合作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机遇分析
        2.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院地共建园区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政策保障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为此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十七大又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则专门研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另外,从2004年至2008年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其主题分别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
        农业科技园区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能够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产生强大的带动效应,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能将技术创新主体同技术应用主体连结起来进行技术集成创新的平台;通过示范展示和科普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促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体现现代农业多功能作用的重要载体〔2〕。
        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政策环境和农业科技园的作用机理决定了院地合作共建园区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环境,只要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加快发展,就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2.2、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院地合作共建科技园发挥作用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农业科研成果,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老大难问题,如何解决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路”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也是各级农业部门一直在思索和探讨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大背景下,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成为了涉农有关部门的重要指导思想,制定和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引导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三农”的政策和行动计划,如农业部实施的“科技入户”工程、发展现代农业的“十大行动”计划、百万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活动等;科技部门实施的“专家大院”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教育部门在农业大学设立的推广教授制度等等,都是重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具体体现。
        同时,各级农业科研机构也把如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作为科研机构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近年来把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并紧密结合农业部中心工作加快成果转化推广活动:制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贯彻落实‘十大行动’实施方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新疆、河北等20多个省份的农村开展技术培训、咨询和科普活动;同河北省政府共同组织“百名博士兴百县”、“送科技下乡建设现代农业—廊坊行”等大型科技推广活动。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外部环境,为其发挥科技兴农的作用提供了政策依据,而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作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的平台,则为其更加有效地发挥科技兴农的作用提供了现实可能。因此院地合作双方一定要充分发挥优势,提高合作效率,促进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又好又快地发展。
        3  院地共建园区在科技兴农中的独特作用分析
        农业科技园区一般根据其功能分为核心区、扩散区和辐射区,评价其发挥功能和作用的经济指标主要包括招商引资数量、孵化企业数量、带动地方劳动力就业数量、上交国家利税等等,对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来说也是如此,然而如前所述,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由于能够满足院地双方的需求,尤其是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现实情况下,其发挥科技兴农的作用具有独特性,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可以将园区的辐射区无界化,延伸到对合作的地方政府所在地农业经济及其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上,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农业高新技术来改造地方的传统农业,培育、提升、拉动地方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服务地方“三农”工作做出贡献。发挥这种独特作用的方式一般是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通过选择典型、树立样板、建立基地、广泛培训等方式来开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园区所在地主导产业的发展得到明显提升,增强主导产业发展的后劲与潜力,使其产业发展具备自身“造血”功能,步入良性发展的新阶段,并建立起科技兴农的长效工作机制。从长期来看,这种具备“造血”功能的作用甚至超过单纯为地方政府解决了一定数量的就业人口和交纳税收等短期贡献的作用效果,因为培育和提升主导产业,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也是地方政府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为关注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在科技兴农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辐射带动作用。
        4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实践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是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先进的技术、雄厚的人才、广泛的国际交流优势和廊坊市良好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以“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为工作主题,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强化功能、注重效益”为工作思路,以“科技兴农、平台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发展战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共同建设,集中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推广和产业孵化的科技园;产业园的总体战略目标是通过核心区、扩散区、辐射区三个功能区的建设,最终建成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试验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和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平台,打造我国现代“农业硅谷”,其中核心区的发展定位为“三位一体平台”目标,即集“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院级综合性科技支撑与服务平台。
        目前产业园已经依托有关项目对广阳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明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动参与地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咨询;成功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有效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与讲座活动等方面。另外产业园还在近期围绕广阳区的农业主导产业启动了“设施蔬菜病害防治新技术示范”、“梨新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和“奶牛高效饲养技术示范推广”三个农业示范推广项目,这些项目是对园区所在地广阳区农业资源和发展现状进行考察调研后重点选择的能够对广阳区农业主导产业具有实质提升和推动作用的项目,将通过选择典型、树立样板、建立基地、广泛培训等点面结合的方式来展开示范,这些项目通过3-5年的实施,能够使广阳区的蔬菜、果树和奶牛养殖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得到明显提升,给广阳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重要贡献。
        5  结论和建议
        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模式,其合作动力就是能够满足双方各自的需求,因此合作双方要本着“发挥优势、注重实效、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起顺畅高效的合作机制,促进园区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环境,为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通过辐射带动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现实可能。因此院地合作双方一定要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在科技兴农中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可以培育、提升、拉动地方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使主导产业发展具备自身“造血”功能,步入良性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科技兴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