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问我这边情况怎么样?没有来得及一一解答,作为个人观点也是仅供朋友参考,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2025年对设计院有一定的冲击力,其主要变化就是:
1.国家实行了集中供地,从2025年几次供地情况来看开发商拿地热情不容乐观;
2.规划规定变革,目前市场供地容积率变小1.5左右,同样的用地面积比较前几年其建筑体量变小了;
3.用地的附加条件要求提高,很多地块要求做装配式建筑,大大增加了开发商的建设成本;
4.基本实行现房销售,开发商资金流压力提高,众多一线开发商负债压力巨大。适合有现金流资金实力的开发商开发。大,中,小型开发商在市场的占有率会发生重大变化,前几年基本集中在了大型开发商,未来估计是大,中,小会长期并存。
5.2020年收疫情影响,政府投资项目增加,在2025年政府投资项目趋于稳定,新建项目减少,而政府改造项目会逐年增加。
6.从目前的拿地情况来看,工业类建筑项目逐渐增多。
7.农村将发生巨大变化,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人口还将继续减小。未来在乡村会有些农场,自建房及民宿项目需要设计院设计,但项目估计不会很多。
这是我对目前整个大环境的一些看法,估计不够全面,纯属个人想法。这些市场环境会对我们设计院产生一些变革。
1.以前集中承接大型开发公司项目的设计单位会非常老火,收款难,人员多,资金缺口大,会造成规模逐渐变小;
2.国营设计院依托承接政府投资类项目的优势不会有很大变化;
3.由于注册制度改革,注册人员大量增加,5-10年内靠资质挂靠为生的甲级设计院会逐渐被市场淘汰,甲级设计院会逐渐增加,由于注册人员的增加,做项目的设计单位基本都会具有设计资质,作品质量,服务态度成为开发单位选择设计院的关键。
4.项目承接方式由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亲戚关系来源逐渐过渡到线上,线下网络咨询上面来。信息化会成为设计院项目的主要来源,由于以前40,50后,60后不怎么会玩手机而70后,80后,90后对移动端的热爱方便,会逐渐改变目前设计院项目来源的市场格局。
展望2025年是一个设计院发生重大变革中的一年。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设计院会逐渐减小规模,适应市场的设计单位会越走越好,总的设计市场容量其实并没有多大变化,可以这样来分析,我们以前接的项目大部分是高层设计单价较底,目前的项目由于容积率变小,设计体量减少,但设计难度加大,洋房和别墅会成为主流产品,设计单价会提高很多。长期来看行业总设计费用没有多大变化,反而总量还有可能提高。
作为目前的市场情况,我这边基本这一两个月没有新项目进来,在这个空闲的时间,分析市场环境,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这是我多目前市场的一些看法。不乐观中有乐观。把自己的设计项目做好还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关键。
中国人最看重的是房市,对多数中国人来说,一辈子最大的财富就是房子,一辈子最大的行动就是买房子。
01.设计团队问题
施工图设计水平一流,控制含钢量极度出色,为开发公司控制好造价,谁就能在销售中占得先机。很多设计院在八度抗震设防的前提下,控制100米住宅楼标准层每平米钢筋含量在45公斤以下。出色的施工图设计质量,因此,我觉得设计团队没有问题。
02.后期服务管理没有问题
后期服务是一个设计院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的服务甲方,要求设计人员24小时服务制,任何时候打电话找不到或者8小时内解决不了问题,都会直接扣除相应奖金,每个人,包括院长、副院长的奖金发放都和甲方的服务表格打分直接挂钩,因此,我觉得后期服务管理没有问题。
03.设计报价没有问题
设计费用。设计费用本来就低,由于设计市场极度恶意竞争,多年的施工图设计费用维持在每平米15元左右的水平(100米高层住宅楼为例),相信每一个看到这里的同行都会为超低设计费震撼掉!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疲软,现在即使报价每平米12元都不能够承接到项目,甚至设计尾款要留20%到竣工验收。因此,我觉得设计报价没有问题。
建筑行业好日子到头了,寒冬就要来了,行业遇到寒冬自己该怎么办???
第一类(顶尖人才类型)
首先,最重要的是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人来世上走一遭,多少还是要有点梦想,有点追求的。举起小手拍拍左奶问问自己,是不是对建筑设计行业由衷的热爱?如果是,那你没问题。工作了这么多年,你务必是一名有理想有技术有理论有证书的四有好青年。这波寒潮很难把你冻死,你将会凭借扎实的内力把你的同行震得五肢断裂,七窍生烟。经过若干年的大浪淘沙,你必将屹立在行业的顶峰,回想当年的艰辛,你只会翻身下床,默默点起一根事后烟,回眸宛然一笑。
第二类(混日子类型)
再比如,你说自己学建筑,学土木,学水暖电纯粹是年幼呆萌,外加家里颇有风韵的嫂子的忽悠;这些年也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才干这行,每日工作毫无兴趣毫无进步,那好吧,眼前的路很明显了,未雨绸缪,准备转行。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建筑市场的断崖式下跌,再跌也不会跌死,和青楼一样,这一行存在了几千年,以后也还会存在,只不过大量资本将会从中暂时抽离,抽离多久没人说得清。资本的抽离相对容易,人的抽离就困难许多。
第三类(二者之间类型)
还有一类人,介于上面二者之间,一会觉得自己人见人爱,菊花见菊花开,上能悬壶济世,下可逼娼从良。一会又自甘堕落浑浑噩噩,在摇摆中浪费青春,在蹉跎中迷失方向。这种人很可能本性就这样。是时候醒悟了,必须尽快认清方向,非左即右,在设计院里混日子就是一个粪坑,暖和却没营养。
最后
多少年寒窗苦读,说转行就转行,很多人心里接受不了。丑话还得说,趁早准备,一旦被裁员也好心理有些底气。另外,千万别主动辞职,这个时候只能暗自准备,被裁员了再找工作,找不到了逼不得已再转行,不然你一个无背景无人脉无资金的三无人员,拖家带口奔四十岁而去的技术男,压力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