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银火规划 > 旅游策划

“圈际时代”的文化旅游规划解读

       随着诸多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 旅游圈”为代表的大区域旅游规划成为新的热点课题。对于“旅游圈”而言,旅游业的发展往往取决于该区域文化、生态、产业、民生等诸多相关领域,而旅游圈的文化旅游规划也因此表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情况。笔者曾参与奇创机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大武陵山文化旅游圈”内的多个规划策划项目,并主导完成奇创机构参与的《环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任务,现结合规划成果,对“圈际时代”下的文化旅游规划做若干思考。

旅游圈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圈共历经三个阶段,历经“ 资源圈”、“ 市场圈”、“ 政策圈”发展演变,其内涵日益丰富,发展的目标与要求也日益提升,对文化规划开发的侧重也日益增强:
第一阶段(2 0世纪8 0年代-20 世纪末期) 
发展背景:我国现代旅游业开始从外事接待型进入了国内大众观光时代,国内著名城市景区开始兴起,景区之间竞争愈发激烈。
发展目标:适应国内大众游客多元化的需求,缓解冷热景区之间的矛盾。 
主要特点:依托资源同质化特征,打破行政格局、突破单一的自然观光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扩大圈域旅游容量,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
第二阶段(2000年-2007年) 
发展背景: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旅游业成为许多城市的支柱产业;国家公民休闲制度出台,普通居民出游时间大大增加。 
发展目标:适应大众游客庞大的市场需求,构建无障碍旅游区。 
主要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从大规模旅游 “ 集聚”到大范围市场“ 辐射”,第二代旅游圈以市场推动区域旅游整合。
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 
发展背景:国内大众旅游开始从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2007 年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了我国今后要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的区域旅游合作热潮;旅游业成为推动区域综合发展的战略手段。 
发展目标: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协调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发展。 
主要特点:政府政策支持,特色旅游产业引领跨越式发展,统筹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主要内容:特色旅游产业体系、产业融合、体制化合作。
文化旅游圈特点解读
      旅游圈中的文化旅游开发属于大区域旅游开发范畴,表现出鲜明的二重性特点: 
1. 圈域空间开发的二重性
      旅游圈范围往往是大尺度的,而文化旅游资源点的分布却是弥散化、小尺度的,文化旅游的空间开发既要立足于小尺度的文化资源分布现状,又要充分考虑文化空间的关联、包容与辐射作用,将文化遗迹观光空间、文化旅游体验空间、文化产业延伸空间和文化品牌渗透空间区别开来,实现文化旅游空间的次第开发。
2. 开发使命的二重性
      旅游圈中的文化旅游资源往往也是文化保护名录中的保护对象,而且由于交通偏远,分布广泛,经费有限等原因,其中大部分物质遗产资源保护现状及开发条件均不乐观,文化旅游圈的设定就是立足于实现保护和开发的二元目标之上,实现文化的综合发展。
3. 文化品牌开发的二重性
      文化旅游圈中的文化往往是一种历史沿袭而来的文化认知,如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 香格里拉”文化,大黄山旅游圈的“ 黄山” 文化等,这既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文化品牌,又极易造成旅游品牌形象的遮蔽和影响,如何既能延续旅游圈传统文化认知,又能创造符合游客需求和市场感受的文化品牌,成为旅游圈文化开发的品牌使命。
文化旅游圈规划方法浅析
1. “以点活圈”的文化旅游空间规划
      大区域旅游规划课题中,如何规避文化资源分布的弥散性、资源类别的同一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实现在统一的文化内蕴笼罩下合理布局文化产品和项目,实现文化旅游效益的最大化?这成为了文化旅游空间规划的核心要求。在《环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通过“ 以点活圈”的三步走战略,得到了有效解决。
      首先,通过文化资源与区域交通的综合梳理,结合旅游中心地理论和旅游游憩半径的综合分析,遴选出了一系列既符合旅游资源等级要求,又符合旅游线路串接和空间协调的重点文化资源点( 区、群)。
      其次,按照这些景点( 区、群)的文化特征,匹配不同的文化旅游载体和表现手段,实现文化产品规划的丰度和吸引力,以环丹江口规划为例,课题组差异比对分析了相关文化资源后,分别提出了世界遗产景点( 群)、文化博物苑、文化剧场( 展示中心)、文化教育培训中心、文化论坛酒店、文化主题公园、文化综合体等多种类型的产品项目,在此基础上,配合不同游线串接,进而,以文化主题旅游线路为支撑,点线面结合,实现“ 以点活圈”的文化空间布局规划。
2. “依产兴圈”的文化旅游产业规划
      文化项目的空间布局合理通常只是文化开发的第一步,产业化运营才是文化旅游长远发展的持续保证。对于圈域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如何实现项目落地之后的产业运作,推动“ 文化软实力”转变为“ 经济硬实力” 才是文化旅游规划的核心要务。
      在文化产业的规划过程中,要强调产业激活的“ 三元论”: 
      一是“ 单元体验”,尽管大区域文化旅游开发产品多样、类型丰富,但文化主题要相对明确,对主题体验的开发要更有深度,以环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例,其文化核心为武当山太极文化,因此,在整个圈域文化开发的过程中,围绕太极“ 道”、“ 武”、“ 养”等文化要素而建构的产品体系, 涉及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养生等诸多功能领域,打造了系统而强势的文化一站式体验集群,通过每个文化单元的独特体验,成就文化旅游整个游憩流程, 壮大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从而催动整个区域的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是“ 多元渗透”,就是以旅游体验产品体系为中心,强调向上游、中游、下游进行的全产业链的渗透和延伸,同时完善配套内容,发展与文化旅游紧密相关的商务会议、创意研发、体育运动、健康疗养等相关产业门类,从旅游六要素到一二三产进行全方位的产业引导和规划; 
      三是“ 本元融合”,如果说文化产业的多元渗透是“ 放”的过程,那么产业的本元融合就是“ 收”的过程,产业规划不是满汉全席,而是要创建真正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文化产业本身关联性强,倘若一味放之,只是面面俱到而没有重点。
      因此,在环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奇创课题组进一步提出了“ 原点旅游” 的概念,所谓原点,就是文化的起始点、旅游的中心地、产业的核心区。而圈域原点, 它不仅仅是整个圈域旅游发展的核心支点,更是真个旅游圈的旅游代言。按照这一概念,课题组从空间上为文化产业找到了一个重点区域——武当山太极湖。同时, 基于旅游产业集群理论和国家级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构建要求,课题组又从文化产业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确定了太极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体系,对其基础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支撑性文化产业进行定位,以此对相关的产业经济技术指标进行了预测及规划。
3.“品牌荣圈”的文化旅游品牌规划
      在对文化空间、文化产品及产业进行规划建构之后,文化旅游的营销与运营就成为第三个重要课题。在旅游圈的框架下,文化品牌的构建不仅仅关系到旅游的产品特性和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更是包含了这个区域的区域品牌精神,包含了从文化产业到相关产业的全产业链品牌价值,包含了对圈域内旅游企业特别是圈域旅游运营商的企业品牌诉求,因此,品牌的建立便成为了一项系统工程。以环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例,课题组提出了“ 东方太极养生,中国日内瓦湖” 的品牌形象,就是关联到上述四类品牌价值的综合诉求:首先太极文化、养生度假和湖泊生态三大旅游产品是旅游圈的核心旅游产品内容,而产品的最主要特色就是东方风格的太极文化结合湖泊养生度假的综合体验,因此也具有强大的品牌认可度和市场吸引力; 其次,从大区域而言,环丹江口区域处于两山一湖的大格局当中,北边是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南边是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中部则是被誉为亚洲天池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整个的区域气质同阿尔卑斯山—日内瓦湖极为相似;第三,从产业的构建来看,太极养生产业作为整个圈域内最为重要的文化旅游产业,以此为根基形成的包括度假、商务、体育、休闲、健康等相关产业延伸发展的产业体系也能在本形象中得以隐喻;最后,该品牌也能包含太极湖集团作为区域旅游运营商的企业诉求,达成了准确度、包容度与美誉度的共赢,因此也获得了客户和专家的一致认同。
结语
圈域规划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景区规划,它存在较多难以预知的风险和阻碍,但是依托合理的文化空间、文化产业及文化品牌的规划,相信能为圈域的文化建设中提供有力的支持,从改革开放至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圈、文化圈的出现,圈域文化旅游经济也必将大放光彩,有力提升包含旅游、文化、产业、社会等诸多领域在内的区域综合价值。